有些有经验的听音者,在试听、判断音响器材时,首先观察分析有什么缺陷、不足之处,达到及格线(当然是内定的)才仔细分析。不过遇到特别优秀的音响器材,一见钟情、一听倾心,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是想营造一个理想的听音环境,实际上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创建一个合适、合用的听音环境。首先对我们听音环境可能出现的不足、缺陷有一个了解,不是没有好处的,或者说我们先明白什么是标准的听音室。有许多有关听音的知识,由于“熟视无睹”而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再进一步讲,听音环境和音响器材的选择、配套一样,除要遵循一般的通用、公认科学规则以外,还允许、支持个性化的选择。

▌?回声
房间的墙壁、家具都会产生回声,但是在一般房间我们感受不到。这是因为回声的路程和直达声的路程差别不大,只有反射声的路程比直达声路程大17m时,才能感到回声。或者有0.04s(语言声)或0.1S(音乐)的时间差时我们才能感到回声。在一般家庭房间内说话、放音乐,虽然我们感受不到回声的存在,但确实加强了声音的强度。不妨你比较一下在房间谈话和在阳台(开放式,不是封闭式阳台)谈话的区别。

还有我们听一些草原放歌,就希望听到那种“响遏行云”“余韵悠长”的效果。如果录音不好,就听不到这种无反射效果。看过《西厢记》的人,会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永济市。这个位于山西水济县境内的普救寺内有一座莺莺塔。击石会产生“普救蟾声”,也就是击石会产生青蛙叫,经研究这是一种回声现象。击石声波通过结构特殊的各层塔檐内表面的反射造成的。
▌?颤动回声
包括一连串的快速、连续、可察觉的回声。一个平行的壁面会产生颤动回声。如果用鼓掌、敲击等脉冲声,则可听到颤动回声。有时壁面即使不平行或一面经过扩散或吸声处理墙面也会发生颤动回声。

对家庭听音房间而言,一般都是长方形的。音响器材一般都应放在长轴方向,避免出现颤动回声。在某些音响展示会上,个别厂家的音响器材却是短轴布置,不知是什么道理。为防止出现回声、颤动回声,在扬声器箱正对的墙面可以装设吸声材料,可以用扩散体,可以 后墙倾斜。
▌?声聚焦
声聚焦是声波从四面反射产生的聚焦现象。在焦点声强是很高的,而其他区域 就相应低得多,因为声能主要集中在焦点,其他地方听闻条件就比较差。因为这种缘故,使得房间内声能分布不均匀,使房间内有的地方声音强,有的地方感到不足。声音不足的区域有时称为死点。消除这种现象对改善室内音质极为重要。

与凹面反射有关的一种声学现象,是声音会沿着一个大凹面”爬行”,特别是高频声。例如伦敦的圣保罗教堂和哥本哈根的皇家剧院,都有一个半圆形的屋顶,靠近圆屋顶一侧轻轻地说话,很奇妙在另一侧听的很清楚。北京天坛有著名的回音壁,用青砖砌成的圆形围墙,整齐磨光,游客们都会试一试这种聚集现象。

▌?声染色
房间的声缺陷就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房间共振,当在某一窄频带内的声音比其他频率的声音响时,就属于共振现象。这种声缺陷也叫声染色。对家用小房间更容易出现。量一量房间的长、宽、高。如果是整数比,要想办法弥补。
那么,房间的比例究竟多大合适呢?什么尺寸比例最佳呢?有人提供了一个图和曲线。提出了合乎要求的房间比例或者更准确地称为“适用的房间比例”)。

适用的房间比例(足迹曲线之内)
图上有一个类似足迹的曲线。凡是尺寸比例在曲线以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图上是长、宽比)。另外还有人推荐了几个小房间的常用比例,供各位参考。
高:长: 宽
1:1.17:1.47
1:1.45:2.10
1:1.28:1.45
1:1.25:1.60
1:1.14:1.39
1:1.26:1.41
最好建筑师同意并采用这些比例,不过,好像这样的例子不多。实际上,房子不是听音者设计的,绝大多数人不能像比尔.盖茨那样为自己造房。但也可以想些办法,自己如有装修的机会,改变较为容易些。如果木已成舟,调动家具的位置、器材的位置,则是一个办法。房间不同、器材不同、爱好和声音取向不同,这种调动并无定规。原则明白了,自己慢慢、反复调整,自有满意结果。
编者按:王以真老师是中国扬声器领域的资深专家。作为中国声学学会理事、天津市声学学会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同时也是“影音新生活”全媒体平台的专家委员,王以真老师长期从事扬声器工艺、设计、研究和咨询工作。合译出版《扬声器系统》上、下册,编著出版《怎样选用扬声器》、《实用扬声器技术手册》、《实用扩声技术》等。王老师拥有丰厚的扬声器等领域的知识,被广泛邀请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同时,作为业内资深撰稿人,他以专业且富有深度的文章,更是启发指导业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