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音乐、音响的朋友,对CD机,放大器,音响都是很重视的,有的朋友重视唱片的收藏,不少人拥有碟片达数千张以上,说到其中珍品更是眉飞色舞。还有的朋友喜欢玩线,不惜重金购得名牌靓线,自感声音大变而恰然自得。听音乐玩器材大多属于个人行为,应该有一个宽阔、广大的空间。至于有人冷冻、涂抹CD唱片,在放大器上祭奠明清砖头,已是远离科学,近乎玄学“气功”之流,只要不强加于人,可以不理睬,也不会有多大的市场。
对于听音乐的环境有些人不太重视,至少没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也有人想重视,却不知如何下手。下面,就借“影音新生活”媒体平台,与大家谈一下听音环境的重要性。
此前流行一个“Hi-End”的名词,虽然没有严格界定,但一提“Hi-End”有人马上回想到那些名牌放大器、名牌音箱,但是中国著名的声学专家查雪琴教授讲过:“真正的‘Hi-End’不是器材,而是房间。如果置听音室的声学特性而不顾,志在器材上下工夫而去寻找‘Hi-End’,那就永远找不到的。”另一位声学专家管善群教授也说过:“现在的发烧友特别注重器材,总是在一个元件、一条线上线工夫,这只能说明他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声场上,也就是房间的声学特性。”
现在音响市场伪劣泛滥,但是终有不少真货。“专家”“学者”贬值,但仍然不乏真才实学、执着认真、敢讲真话的专家学者。我与管、查两位教授相识多年,经常有机会讨论电声有关的问题(查教授出国后见面机会少了,但是她那特立独行的治学、快人快语的风貌,一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关于房间特性在听音过程的重要性是极有道理的,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常常引用一个水桶原则。水桶的容积不取决于水桶最高的木板,而取决于水桶最低的木板,这是一种系统观念。我们将声音重放也堪称一个系统,从唱片、CD机、音响、连线、听众及听音环境是一个系统,根据水桶原则,系统的音质不取决于系统的最佳设备,而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这个原则既是人类常识的总结,又被此次实践证明。
我们来讨论房间、室内声学特性对听音的影响,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
(1)我们在房间里重放音乐时,由于房间是一个封闭空间,不仅听到音箱的直达声,还听到来自天花板、地板、左墙、右墙、前墙、后墙的反射声。每一个反射面反射和吸收性能取决于反射面材料、结构和几何形状。每个因素和每个因素变化都会影响最后收听音的效果。
(2)听音是在房间里不但会听到直达声,近次反射声,还会听到多次反射声群。这个多次反射声群称为混响声,用一个混响时间来描述,混响时间同频率有关,它取决于房间的几何形状、材料的吸声性能,是表示房间特性很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我们的听音效果。例如在混响时间长的房间,我们就会听不清楚对方的说话。
(3)音箱在房间不同位置是,其收到的效果有相当差异。地面、墙面的镜面反射都会使低频加重。地面的反射可能使低频增加6dB,墙角三面反射甚至可能增加18dB,严重影响低频音
(4)房间也可以看成一个共振器。房间由于三边几何尺寸不同,有许多共振频率。声波在房间多次反射形成波柱。在波幅出振幅最大,在波节处振幅最小。这样一个房间就会有一个房间频率响应,如果它的峰谷值过大,就会影响听音效果。严重情况时某些频率的声音可能听不到。而我们注意设计就会取得较好的结果。
(5)如果房间几何形状不好,还会产生种种声音缺陷。例如弧形曲面的顶棚可能产生声聚焦,平行而间距较窄的墙面容易产生震颤回声,这些都会给听音带来不利影响
弧形曲面的顶棚可能产生声聚焦
(6)反射声还可以影响直达声,声音染色效应。一个强反射声叠加到直达声时,使频率发生变化称为梳状滤波效应,这些都会影响最后聆听效果。
(7)我们在面对音响聆听时,总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距离。而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不可避免要被衰减。衰减程度与频率有关,高频衰减比低频衰减严重。聆听距离较长,会感到高频不足。
(8)由于房间的多样性,室内布置家具摆设各有特色,因此造成同音环境处理的难度各有不同。其实并非每个人都不重视听音环境,常听有人讲一套器材在商店听听还不错,买回家一听味道不对了。如果商家是有信誉的,没有做手脚,就是两者听音环境不同。
《红楼梦》里的薛蝌想到自己和岫烟的身世,天意不公,心中一腔怒气,写了一首诗。头一句就是“蛟龙失水似枯鱼”。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游太空。如果我们将一套良好的音响器材比之蛟龙;良好的听音环境好比一片汪洋。如此蛟龙得水,仙乐齐鸣,便可慢慢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编者按:王以真老师是中国扬声器领域的资深专家。作为中国声学学会理事、天津市声学学会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同时也是“影音新生活”全媒体平台的专家委员,王以真老师长期从事扬声器工艺、设计、研究和咨询工作。合译出版《扬声器系统》上、下册,编著出版《怎样选用扬声器》、《实用扬声器技术手册》、《实用扩声技术》等。王老师拥有丰厚的扬声器等领域的知识,被广泛邀请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同时,作为业内资深撰稿人,他以专业且富有深度的文章,更是启发指导业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