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Absolute Sound》杂志自1972年起,便一直是高端音响领域的权威刊物。21 世纪初以来,该杂志逐步拓展业务版图,旗下平台已涵盖网站、电子通讯、数字杂志、社交媒体、YouTube及 Substack(邮件订阅与内容发布平台)。目前,《绝对音响》全平台的全球受众已超过 50 万名音响发烧友。
欢迎各位女士们、先生们,以及所有音乐爱好者与音响发烧友。今天,我将为大家评测达尼IO-12 耳机,希望大家能喜欢这次的内容。
咱们先快速总结一下。达尼主要以音箱制造商的身份为人熟知,但该品牌涉足耳机领域已有一段时间,大约五年了。正如我们从Focal身上所看到的,优秀的音箱制造商在耳机领域同样能打造出兼具趣味性与吸引力的产品。这些厂商往往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并且显然十分专注于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达尼近期就推出了一款名为 IO-12 的全新耳机。IO-12 具备多场景适配能力:例如,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通过 USB 线连接电脑,通过模拟线缆连接耳机放大器;在嘈杂环境下,还能开启机身自带的主动降噪功能。这种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极高的灵活性,使其能根据聆听环境灵活选择连接方式,这也充分表明,达尼在追求音质最大化的同时,并未强制要求用户始终使用不实用的外接设备——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带着一台耳机放大器去小酒馆。
IO-12 耳机定价为 1499 美元。如果这个价格超出了你的预算,或者你秉持这样的理念:任何产品都不应依据其品质、知识产权或所用的高端材料来定价,那么你现在就可以换个视频观看了。先来快速总结一下 IO-12 的核心亮点,也算是给你一个继续听我介绍的理由:IO-12 的音质表现堪称卓越。事实上,即便对比那些价格翻倍的耳机,DALI IO-12 在音乐表现力上也有着独到且极具价值的优势,这是我在那些高价耳机上从未听过的;而且,它还具备许多高价耳机通常没有的功能。不过,尽管 IO-12 的适配性很强,它也存在一些 “取舍权衡”—— 想要判断它是否适合自己,你需要了解这些方面。实际上,几乎所有耳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 IO-12 在 “取舍权衡” 上的细微差异与复杂性,值得我们专门花时间来解释清楚。
咱们来深入看看 IO-12 耳机本身。IO-12 属于我们常说的中尺寸包耳式封闭式耳机:它不像某些 HiFiMan型号那般硕大,也不会像一些贴耳式或折叠耳机那样小巧便携。喏,就是它们 —— 大家可以先有个直观印象。我把它戴在头上给你们看看。以我的使用体验来看,IO-12 最主要的外观特性或许是其极高的佩戴舒适度:耳罩能完整包裹耳朵,同时对头颅的压力控制得恰到好处 —— 既尽可能轻盈,又能确保耳机不会滑落。毕竟没人想低头看键盘时,耳机突然往前滑。在我用过的耳机里,IO-12 算是少数几款能让我觉得设计师精准把控了耳罩对头压力的产品。当然,每个人的头型和头围都不一样,所以实际佩戴感受可能因人而异。
顺便提一句,IO-12 耳机的佩戴舒适度还得益于其重量 —— 对于这类耳机而言,372 克的重量处于较轻范畴。而或许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头梁对重量的分散效果出奇地好:头梁采用了一种软弹材质,触感比其他一些耳机要舒适得多。那些耳机往往只是在一块泡沫外面裹上一层人造皮革,而且所用的泡沫也并非什么特别精良的材质。

IO-12 耳机本应通过一根 USB-A 转 USB-C 线缆连接电脑使用。我之所以说 “本应”,是因为达尼明确表示,这种 USB-A 转 USB-C 连接方式能带来最佳音质。该耳机的无线连接通过蓝牙实现,但蓝牙的设计特性决定了其无法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而根据达尼的说法,模拟连接则需经过一次数模转换,这会导致音质略有下降。在我的试听测试中,我将重点放在了 USB 连接方式上。
IO-12 耳机提供两种音效模式 —— 高保真(Hi-Fi)模式与重低音(Bass)模式。尽管我本人很喜欢重低音,但在实际尝试前,一直对重低音模式心存顾虑。不过实际体验后发现,重低音与高保真这两种模式不仅都具备实用价值,调校也十分出色;最终,我很庆幸只需按下右耳罩上的按键,就能随时切换这两种模式。我甚至觉得,将它们命名为 “高保真 1” 和 “高保真 2” 或许更合适 —— 因为这两种模式并非追求夸张的音效差异,而更像是为适配不同时代录音作品中低音平衡的变化而量身打造。若想了解更多关于 1958 年立体声技术出现以来,录音曲线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变化的相关数据,可查阅我们对 MBL 101X 的评测,其中的访谈内容对此有更详细的阐述。

你可能会因无法通过应用程序获得完整的图形均衡器而感到失望,但我想指出的是,这类工具往往更容易把声音调得一团糟,而非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关于这一点,稍后会展开更多说明。IO-12 耳机同样采用了达尼的软磁复合材料。这是一种非铁基磁性材料,与大多数其他耳机中使用的铁基磁性材料相比,其测得的磁滞现象更弱。当然,它不属于静电式(材料),而这一点恰恰构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切入点。在我阅读达尼关于该技术的白皮书之前,我的聆听笔记就已显示,这款耳机的驱动单元似乎正呈现出某种特别的表现。

再来谈谈实际使用方面的问题:如果主动降噪的效果是你选购时的核心考量,那么我只能说这款耳机的主动降噪功能确实能发挥作用。当然,我无法预知它在你将面临的各种不同环境中,能在多大程度上隔绝噪音。该耳机的右耳罩上配备了一个操作相当便捷的音量调节键 —— 轻触按键的上半部分即可调大音量,轻触下半部分则能调低音量。这个音量键与其他按键之间相隔约 5 至 8 厘米,这一设计相较于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产品要更为合理:那些产品往往会把两个小巧的按键紧紧挨在一起,且通常都设置在耳机边缘的底部之类的位置(极易误触)。不过,有一点表面处理方面的改进建议可以反馈给达尼:如果能让人清楚知道手指应放在什么位置会更好。但说实话,目前这个配置已经非常不错了。

IO-12 耳机的表面工艺质感出色,机身做工也显得十分扎实。它配备了一个收纳盒,不过我实在想不出这个收纳盒的适用场景 —— 当然,这里没有双关的意思。如果有人愿意,欢迎在评论区帮我拓宽思路,但说实话,尽管这个收纳盒做工不错,我确实不清楚该如何使用它。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打扰大家一下。想必大家都知道,我是《The Absolute Sound》的内容总监Tom Martin。我们推出了一项新服务,这项服务搭载于Substack 平台。我们计划在 Substack上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其中第一项便是 “读者问答”:每周一,读者可提交问题;我们会筛选出最具看点的问题,并在每周五进行解答。此外,订阅用户还能优先阅读我们的文章,以及获取其他渠道均未发布的独家专题博文。我们期待您的加入,这项服务每月的费用仅相当于一杯咖啡的价格。相关详情请查看屏幕提示或下方的节目说明。感谢大家,现在我们回到节目本身。
接下来聊聊音质。好了,接下来就是 DALI IO-12 真正出彩的地方了。首先要提的是,这款耳机所具备的声音透明度与即时响应性,会让你不禁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会不会是迄今为止最适合音频发烧友的耳机?” 播放高解析度音乐文件时,IO-12 对乐器的分离度处理堪称完美——每种乐器都有着极高的清晰度,在声场中也都拥有明确的定位。这种呈现效果比你用其他耳机习惯听到的声音更贴近真实音乐的质感,以至于在 IO-12 上听完五六首曲目后,你很可能会立刻想按下 “立即购买” 键(要是达尼能在它的右耳罩上真的装个 “立即购买” 按键就好了)。

这种空间感并非源自优质音箱系统或现场音乐所营造的 “声场” 效果,而是通过清晰呈现每种乐器的声音,让音乐线条变得舒展通透,引领听者沉浸到音乐深处。举例来说,我聆听Eben演奏的莫扎特五重奏录音时,曾为每种乐器独特的音响共鸣与音色质感赞叹不已;在聆听匹兹堡交响乐团演绎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时,也有类似的感受 —— 柴可夫斯基深谙旋律创作之道,而 IO-12 耳机则将乐曲传递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切换到 Lady Gaga 的《Joanne》专辑时,我再次感受到,混音中每位乐手的演奏都有着清晰的定位,而非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这种体验想必你能明白。此外,在节奏感较强的曲目里,耳机的低音表现十分扎实,整体音质堪称出色。这种优质的听感在EST乐队的《A Strange Place for Snow》中同样得以体现:钢琴与贝斯的配合富有感染力,贝斯不仅解析力出色,音色还十分饱满浑厚。再说说John Lee Hooker1961 年的录音作品《Bernin》,这首曲子里每种乐器都如同被 “单独打光” 般清晰可辨,同时还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录音场地的空间氛围。
倘若你了解不同音频格式(譬如说 2496 规格的高解析音频与蓝牙音频)在听感上的差异,便会察觉 IO-12 耳机为音乐(至少是高解析音乐)带来了更高层次的声音透明度,而且这种提升并非依靠花哨的 “技巧” 实现。它的听感之所以如此,似乎正是因为其特殊的磁体系统与振膜材料切实发挥了降低失真的作用。或者,或许更准确地说,这些技术大体上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几乎所有耳机的原始频响曲线,看起来都有点像阿尔卑斯山脉或落基山脉的剖面轮廓(高低起伏、并非平直)。部分原因在于,这些耳机在设计时会参照所谓的 “哈曼曲线”—— 该曲线明确了耳机频响需在 “平直响应” 基础上做出的各类偏差调整,而这些调整依据,源自哈曼公司在 2010 至 2012 年期间开展的一项研究:当时研究团队通过实验,收集了一组听众群体直观表达的听感偏好数据。这种曲线调整很可能是必要的,因为耳机无法像自然声音那样完全作用于人的外耳与头部,因此,对频响曲线进行一定校正,能让耳机的听感更符合人耳对 “自然声音” 的认知。
哈曼曲线并非完美无缺——我并非要指责哈曼团队的研究成果,毕竟它本身就是基于实证得出的结论,而在音频领域,你完全可以认为 “绝对完美” 本就不存在。除此之外,耳机厂商也无法做到精准复刻哈曼曲线。事实上,几乎所有耳机在频响测试中,对比哈曼曲线时,其高频部分总会出现一些起伏波动(“峰” 与 “谷”);而且,这些与哈曼曲线的偏差并非全是厂商出于 “调音风格” 的主动选择,其中有一部分纯粹是技术限制导致的结果——即 “我们确实没能完全做到(精准匹配)”。
与市面上部分耳机相比,IO-12 的频响偏差相对较小,但我需要指出的是,我察觉到它的中高频下段(大致在5至7千赫兹频段)存在轻微的增益凸起。这种凸起偶尔会给该频段的乐器声音增添一些不必要的 “锐度”—— 它们听起来会比应有的质感更具冲击力,或是多了一丝毛刺感。如果达尼能在 IO-12 的下一代产品中,像优化低音模式那样,通过调校新的数字信号处理滤波器来 “扼杀” 这个频响凸起(防患于未然),那将会非常理想。要知道,对于原始设备制造商而言,只要明确了这类频响偏差的具体频率范围和品质因数,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调校会比普通用户自己操作容易得多。当然,市面上很多耳机的均衡器功能根本不是为了修正这类频响误差而设计的,它们更多是用来让用户 “推翻工程师的调音选择”(自定义听感),因此,你甚至找不到能精准对应我所提及的这类问题的调节频段。不过说到底,在我看来,IO-12 的这个频响误差属于 “轻微到中等” 程度的问题(影响有限)。
我还想谈谈 IO-12 耳机在 “全频段平衡”(即从低频到高频的整体声音均衡度)方面的表现,这一点值得展开说明。若单论整体频响特性,我会说这是一款 “声音自然均衡” 的耳机。虽说可以将其描述为 “频响曲线接近平直”(事实上它大体也确实如此),但它存在我之前提到的 “中高频下段凸起” 问题,同时低频部分还有轻微的衰减现象。不过,IO-12的低频衰减远没有多数开放式耳机那么严重 —— 很多开放式耳机在 20 赫兹(极低频)频段的音量会比标准值低 10 分贝,因此 IO-12 这种轻微的低频衰减,你可能根本注意不到,也不会觉得困扰。
但我认为,部分听众(尤其是那些专注于聆听现代嘻哈或电子乐的人群)或许会觉得它的低音稍显不足。好在你可以按下右耳罩上的按键,切换到重低音(Bass)音效模式 —— 我当时就是这么做的。至少在我看来,切换后耳机能为这类音乐(嘻哈、电子乐)带来更出色的声音平衡感。不过,根据我与众多耳机用户交流的经验,几乎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这其中可能就包括你)希望获得更强劲的低音表现。在无线耳机品类中HiFiMan的部分机型、Beats Pro 系列以及Focal Baptiste 都能提供更突出的低音,但当然,这些耳机也都存在各自的妥协与不足(比如高频细节损失、声场变窄等)。
你可能还会发现,IO-12 在播放部分音乐时,动态表现似乎存在局限。我起初并未察觉到这一点,因为我常听的音乐大多适合在稍低的音量下播放 —— 比如平均音量设定在 77 分贝,而非 80 分贝。但当你播放更多 70 年代末或 80 年代的摇滚风格曲目时,会发现 IO-12 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压缩感。我认为,这部分要归咎于那个年代录音作品的固有特性。
举例来说,我播放了 Rush 乐队的《2112》(即便我用的是全新的高解析版本,这张专辑的录音质量本身也不算顶尖),当时就明显感觉这曲子需要更丰富的动态表现 —— 虽然我听很多 Rush 的录音时都会有这种感受,但在 IO-12 上,这个问题似乎更突出一些。同时,我还觉得这张专辑需要再大一点的音量,可此时 IO-12 的音量键几乎已经调到了最大。于是,我尝试通过模拟输入接口,将耳机连接到我的 DCS/Lina 耳机放大器上。

这样调整后,效果有了明显改善:音量大约提升了 3 分贝,正是我想要的程度 —— 你可能会惊讶,如此微小的音量变化,竟能显著提升声音的真实感。而且,我期待的 “更丰富的动态表现” 也实现了。不过,我确实发现高频解析力略有下降,好在这并没有让 IO-12 的声音变得更刺耳(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其他几张专辑中,我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比如 Television 乐队《Marquee Moon》的 Rhino 新版混音专辑,以及 Paramore 乐队的《This Is Why》。同样,这些专辑多为摇滚或嘻哈风格,本身的录音就可能带有一定的压缩感。但最终我得出结论:问题的一部分根源在于 IO-12 的 USB 输入模式 —— 该模式下耳机使用的是内置放大器,而这个内置放大器在 “安全聆听音量范围” 内(甚至可能这个 “安全范围” 设定得过于保守了),就已经显得 “力不从心”(输出功率不足)了。
总而言之,上述关于产品 “取舍权衡” 的种种不足,丝毫无法掩盖 DALI IO-12 耳机的标志性优势 —— 坦白说,它最令人惊艳的能力,在于能让听者 “深入” 录音本身,清晰捕捉到乐曲中的乐器线条,其呈现出的音色质感与通透空灵感,既独特又极具美感。在我听来,IO-12 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并非依靠某种华而不实的 “噱头技巧”,因此,这份优势绝非 “微不足道的亮点”。相反,我认为 IO-12 触及了音乐中具有根本价值的核心 —— 或许正因如此,我才会如此喜爱这款耳机。
除此之外,DALI IO-12 还有一个突出优势:尽管市面上有不少有线耳机试图在音质上与其抗衡(但我得说明,这些竞品的音质表现参差不齐,并非都能成功比肩),但绝大多数这类有线耳机都不具备 IO-12 这样的 “多场景适配性”—— 它能灵活搭配各类音源设备,在不同使用环境中都能稳定发挥。更重要的是,IO-12 佩戴起来十分舒适,操作也极为便捷,总而言之,堪称一款 “表现卓越” 的耳机。

希望大家喜欢这次的评测内容。如果觉得不错,烦请点击订阅按钮,开启通知提醒;也可以在节目说明中找到链接,订阅我们每周一期的免费电子通讯。当然,和往常一样,我们非常欢迎大家订阅《The Absolute Sound》杂志 —— 这份杂志已创刊五十余年,收录了我们众多核心精品内容。期待与大家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