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坐在广州体育中心的办公楼里,抬头看到的是车水马龙的天河路以及对面巨大的正在播放最新广告的LED屏幕。当你盯着这块屏幕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块屏幕显示的影像和你手机上有巨大的差别,你会感受到那块隔了一条马路的屏幕具有明显的颗粒感。而你眼前的配备了视网膜屏的iPhone手机,显示的画面却无比细腻。
又或者是当你在游玩诸如《我的世界》、《像素战争》等像素风游戏时,虽然情怀得到满足,但挥动武器时发现,一块块明显的色块堆积在一起,刀刃亦不够平滑。这样的锯齿严重,颗粒明显的画面却实在称不上好。
那么,颗粒感从何而来?实际上,颗粒感的形成与画面以及屏幕的分辨率有关。在手机或电视机等显示设备已经得到基本普及的现代社会,分辨率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词汇。早些年,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有720P、1080P,而现在更主流的说法是2K、4K、8K等。
这里提到的分辨率一般是屏幕分辨率,指的是屏幕每行的像素点数*每列的像素点数。直观的讲,如果一块屏幕的分辨率是1080P,那么这块屏幕上每行有1080个像素点,每列有1920个像素点。而所谓的像素点 ,就是发光元件中最小的独立单元。
众所周知,一款尺寸相同,也就是对角线长度相同的屏幕,分辨率越大,显示的画面就会越清晰,因为在单位面积内,越大的分辨率含有的像素点就越多,那么画面所能够容纳的信息也就越多。同理,在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尺寸越小的屏幕显示的画面也就越细腻。这个形容单位面积内,拥有的像素点多少的概念就是像素密度。像素密度越大,那显示的画面也就越细腻,因此像素密度是造成手机、电视机以及户外LED显示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在显示效果上的差异可以忽略,因为影响人眼对颗粒感的感知的因素还有距离。当人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时,电视机屏幕的像素点会缩小到肉眼难以分辨的程度,因此不会产生颗粒感。而电视作为远场观看设备,观看距离一般在3米以上, 手机则小于0.5米。另外,即使在尺寸和分辨率同样大小的情况下,由于厂商的技术方案不同,也会造成清晰度的差异。
实际上,自显示设备面世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与颗粒感的战争。比如触屏智能机出现早期,手机的分辨率一般只有960*640dpi,甚至更小,而随着颗粒感战争日渐深入,分辨率从HD高清到FHD全高清再到UHD超高清。在分辨率的发展上,人类可以说从未停止脚步。
2007年发布的iPhone4,更是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3.5英寸的屏幕里,像素密度达到经典的328ppi。如今,400ppi以上的像素密度已经是手机行业的标配。在6月27日,国际新型显示技术展上,国内京东方带来了8K超高清显示解决方案让8K在技术层面得以实现。
尽管8K未在消费层面进行普及,但在颗粒感战争中,确实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8K基本能够去除颗粒感,同时8K是4K的4倍,是1080P的16倍,因此能够实现更大的屏幕尺寸而不丢失画面的细腻程度。在观看3D电影时,更大的屏幕尺寸带来的是更为强烈的沉浸感。
不过尽管颗粒感战争在液晶电视显示上可以暂告一段落,但在其他行业远远未够。比如激光电视,尽管激光电视因为液晶电视的成本问题而在大屏市场分得一杯羹,但是随着屏幕尺寸扩大,与之不相匹配的分辨率,让激光电视的观感并未有明显提升。即便配备了4K分辨率,激光电视除了大依然一无是处。因此在大尺寸屏幕下,8K无疑是激光电视的救星。
而对于火热的VR而言同样如此,VR通过包裹人的视野来达到沉浸的效果,但归根究底,VR设备依旧由屏幕组成。而由于VR设备比其他显示设备距离人的眼球更近,因此低分辨率对VR设备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目前的VR设备的分辨率普遍为2K,但根据人眼生物特性来看,人眼的极限分辨力为每度60个像素,人单眼横向视角约150度,上下视角约120度,所以要达到真实的门槛的话,VR的分辨率至少要达到8K,如果要追求更加极致的视网膜效果,分辨率必须达到16K。
另外,由于眼球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此刷新率也会对清晰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在VR方面,这个最低的门槛是90hz,而保证足够真实的效果,刷新率要达到150hz到240hz。目前,VR的技术难点在于,保证高分辨率的同时将屏幕做小,并且提升刷新率。可以预见,VR显示尚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在安防方面,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将会为家庭监控以及城市天网系统带来更高的可靠性。通过高清的画面可以清晰的查看家庭环境,同时在查找犯罪嫌疑人时,可以通过放大画面,而不对清晰度产生太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安系统的办案效率。
可以说,人类的颗粒感战争远远未到停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