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黑胶唱片,深度挖掘录音历史上的精彩回放
黑胶唱片是人类录音历史上的精彩回放。时至今天,黑胶唱片依然是不少发烧友聆听音乐的方式,即便现在网络世界中有着无数的无损高品质音频文件。然而,在历史上有部分经典黑胶唱片录音并没有再版出CD,导致当时的黑胶唱片成了唯一的音乐载体。因此,部分收藏这些绝版黑胶唱片的发烧友,通过把它们转录成数字音频文件上传到网络中和大家分享,得以让这些绝版录音重见天日。
不少珍贵的闽南经典老歌也没有推出CD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家需要进行黑胶唱片的转录,如何才能保证转录品质呢?这期“影音新生活”将会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
▍转录老唱片,中唱也在行动
中国唱片总公司一年前启动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目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已经推出市场的有周璇、白光和姚莉等的人声专辑,还有《黄河》(1970年殷承宗录制版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等复刻版黑胶唱片。此次“中华老唱片保护”的计划正是要将中唱上海公司版库中的10万余张唱片模版全部修复。通俗说,就是“把这些模版里的声音都弄出来,数字化”。
不少媒体也对“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这一项目进行了报道
▍如何转录黑胶唱片才能保证高质量?
目前,市面上有带USB录音功能的黑胶转盘,价格有高有低,这类转盘只需将USB口连接到电脑,通过附带的软件即可完成转录。不过这类转盘参差不齐,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求不高的话,保存为MP3等有损格式放在手机上收听也相当方便。
如果遇到黑胶唱片极其珍贵、需要使用高规格无损文件进行保存和刻录CD的话,这种方法显然不行,唯有用最原始的办法进行转录——直录。
▍转录前期准备
很多烧友在进行转录时,像平常播放时一样,以为下针前用碳纤刷除尘就可以了,但在转录后发现灰尘静电的炒豆声无法去掉,而且每降一次噪,音频文件的质量就会损失一些。因此,我们将不必要的后期降噪工序去掉,从源头中进行“降噪”——洗碟和清洗唱针!
其实洗碟也很简单,有洗碟机的朋友只需按程序清洗即可,而对于没有洗碟机的朋友,只需准备一个可以容纳黑胶唱片的盆子、中性洗洁精、专用水洗刷(可用软毛油漆刷代替)即可清洗。洗完后在阴凉、少尘的地方自然风干即可。对于炒豆声较为严重的唱片,可试试先浸泡几个小时再清洗。
整个转录过程的重中之重——声卡,转录的好坏就取决于声卡的D/A(模拟/数码)转换芯片了。笔者建议烧友采用支持Wav录制的专业录音声卡或者专业录音笔。当然,目前的电脑自带声卡效果也不算差,有的甚至比十年前的专业声卡还好,但电脑自带声卡往往只支持最高24bit/48kHz的取样,有些声卡标称的“24Bit/192kHz”也只是升频产生的,所以还是建议有条件的朋友选用专业的声卡设备进行录制。
至于线材,根据声卡的接口和唱放的接口选择即可,如果唱放和声卡都提供XLR接口的话,首选XLR连接,其次则使用RCA接口,如果使用3.5mm输入接口的设备录制,则选用RCA转3.5mm的线材。
▍转录中期准备
较多人使用的录音软件是Adobe Audition专业录音软件,这款软件可以录音、剪辑、后期制作调校、刻录CD等等,非常适合用作专业录音和黑胶转录。虽然说是专业,但其实并不复杂,只需稍加琢磨,即可使用。
若嫌麻烦,网络上有各种录音软件、也有专门用于黑胶录制的软件可供选择,如Vinyl Studio等,连德国著名的刻录软件Nero也自带黑胶转录程序,这些软件只需选定录音格式,选取输入设备和文件保存位置即可进行录制。同时,这类软件还自带针对黑胶唱片转录的降噪程序,非常方便易用。
至于录音格式,如果仅用于刻录CD,建议使用和CD一样的16Bit、44.1kHz的Wav即可,如果在数字播放器上重放或用于高规格无损文件保存的话,建议使用24Bit、96kHz即可,因为24Bit、96kHz的频响范围已包含黑胶唱片所能达到的频响范围。
▍转录后期准备
转录后的文件底噪很少、炒豆声几乎没有的话当然最好,这样就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黑胶的音乐信息了。但往往转录出来的文件都有一点底噪,如果用音箱重放几乎听不出来的话,可以不做处理。
若较为明显,则可作适当的降噪处理。降噪处理建议使用Adobe Audition软件,先选取一段没有音乐信息的炒豆声或静电声,放大7-10倍后,点击“降噪预置文件”,在获取噪音特性后,全选整段波形,打开“降噪器”,可以边试听边进行调整,调到适当即可。根据笔者的经验,衰减调整至2dB、频谱衰减比率整至2-5%即可。由于每张唱片的噪音特性不同,建议各位烧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降噪处理。
翻录黑胶唱片往往都是整面的翻录,因此录音后需要按照曲目进行剪辑和录音电平的调整,还有些唱片因某些原因导致左右声道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在后期制作时加以适当的调整。
结语:相信目前依然有不少老烧友还坚持使用黑胶唱片聆听音乐,这是因为除了它们独特的“模拟味”外,更在于它们记录着接近整个世纪的声音,且这些录音都没有推出CD版。
在现今数字音乐时代的大环境下,很多持有这类经典录音的黑胶发烧友通过各种数字化方式进行转录,让其发挥剩余价值,使得更多年轻人能够领略昔日模拟录音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