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影院建设中,音响系统的选择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杜比全景声(Atmos)系统的配置。许多家庭影院爱好者对于吸顶扬声器的选择存在误解,以为任何吸顶扬声器都能胜任全景声体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期视频中,Audioholics的Gene Dellasala与Pose Acoustics的创始人Matt Poes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重点分析了Perlisten音响系统在全景声中的应用及其优势,特别是在吸顶扬声器的选择和配置方面。

一、系统配置与扬声器选择
视频开始时,两位在Matt的家庭影院中见面,Matt展示了他影院中使用的Perlisten 7.6.6配置,这一配置包含7个主声道扬声器、6个低音炮以及6个吸顶扬声器。
Matt提到,他的天花板上原本安装了4只吸顶扬声器,但随着升级,他决定换成Perlisten的扬声器,以保持系统的音质一致性。他的选择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预算和对音质的追求。他希望能够在天空声道上获得与前置扬声器相匹配的音质。

二、Perlisten音响的技术特点与应用
Perlisten的每款音响都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这也是其能够在家庭影院中提供卓越音质的原因。首先,Matt选择了Perlisten S7i作为前置声场,这款扬声器是Perlisten品牌中的顶级嵌入式扬声器。S7i采用全铝箱体,而非木箱或限量版的碳纤维箱体,箱体质量高且完全封闭。尽管80Hz以下的低频稍显不足,但通过低音管理系统,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补偿,确保音响系统能够提供丰富的低频表现。在输出性能上,S7i符合THX Dominus标准,在2%-3%的总谐波失真下,输出声压可达117dB;若稍微放宽失真标准,声压级甚至能达到120-121dB。值得一提的是,Perlisten提供的数据比其他品牌“保守”得多,实际表现会更出色。

在环绕声道部分,影院采用了Perlisten S4i扬声器,搭载了与S7i相同的DPC阵列(波束成形阵列)技术,配备一只铍高音单元及两只TeXtreme材质中高音单元。每只S4i扬声器配备一个TeXtreme材质的中低音单元,而更高端的S7i则配备了四个中低音单元。

最受关注的部分是Perlisten的S3ic天花扬声器,这款扬声器专为Atmos环境设计。S3ic继承了S4i的技术,并针对吸顶安装进行了优化。其最佳聆听轴为30°,不仅适用于全景声系统,也可以作为常规的吸顶环绕声道使用。S3ic重量较大,不能安装在仅半英寸厚的石膏板上,Matt的影院便采用两层5/8英寸的X型石膏板来保证安装的坚固性与声学阻尼效果;同时Gene建议,安装时需聘请集成商、设计师等专业人士负责系统校准、安装调试及扬声器位置规划。

三、DPC阵列技术的核心优势

Perlisten的DPC阵列技术是其音响系统的核心优势之一。这种技术通过优化波导结构,能够精确控制声音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扩散。传统的波导结构只能控制水平扩散,而DPC阵列在波导中额外嵌入了两个高音单元,使声音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得到了更精确的控制。当与低音单元(尤其是多个低音单元)结合时,方向控制能力会更强。比如S4i因只有1个低音单元,在垂直指向性控制上能力有限,而S5i尤其是S7i则表现出色。

借助DPC阵列,可形成类似“声音带”的声场,在特定垂直范围(从聆听者膝盖到第二排座位上方2-3英尺)内实现均匀覆盖,边缘区域音量则大幅降低。这能有效减少地板和天花板的反射——垂直反射对声音包围感并无帮助,侧向反射才是提升包围感的关键,同时还能提升声场成像质量,即便在未做专业声学处理的普通家庭房间,也能有效减少房间声学环境对音质的干扰。
不同型号的DPC阵列控制能力存在差异:S7i的波束控制可低至150-200Hz,这一水平在行业内并不常见;S4i可低至1.5kHz;S3ic虽为改进型DPC阵列,但仍能实现良好的声音控制。

关于“DPC 阵列因严格控制垂直扩散,人站起来后高频会消失、声音变模糊”的说法,完全是误解。Matt指出,DPC阵列的垂直扩散并非“过窄”,而是“精准”。在正常的聆听区域(包括所有合理的座位高度范围),频率响应误差仅为1-2dB,能覆盖人实际可能出现的任意位置,且座位间的声音一致性极佳,这正是家庭影院追求的理想听觉效果。
四、吸顶扬声器的选择:匹配原则与类型对比
在视频中,Gene与Matt特别强调了吸顶扬声器在全景声体验中的重要性。许多家庭影院爱好者会为前置声道选择高端扬声器,但往往忽视了吸顶扬声器的质量,从而影响全景声的表现。他们提出,吸顶扬声器必须满足三个“匹配”原则:
1.音色匹配:尽管可通过均衡器调整音色,但效果有限;Perlisten全系列扬声器共享核心技术,能天然实现音色统一,避免声音在声道间切换时出现“断层”;
2.性能匹配:Atmos系统中所有声道都是平等的全带宽声道,无动态和带宽限制。吸顶扬声器不仅要播放雨滴、风声等轻音效,还需承载坦克碾过、飞机掠过等大动态声音,以及声音在前后、上下声道间的复杂过渡,因此需具备与前置扬声器相近的输出能力和带宽。不过因吸顶扬声器通常距离聆听者更近,性能可略低于前置,但差距不宜过大;
3.指向性匹配:确保声音精准覆盖聆听区域,避免声场失衡。

在选择吸顶扬声器时,Perlisten的S3ic因其精准的指向性和出色的音色一致性,成为最佳选择。Matt提到,过去箱式扬声器的单元、分频器质量常优于传统吸顶扬声器,且可通过调整角度提升座位间的声压与频率响应一致性——若吸顶扬声器垂直向下发声,聆听者位置可能偏离轴线30-60°,导致高频丢失,自动校准系统可能因过度提升高频而破坏动态范围。但箱式扬声器挂载天花板时,声音会绕障板边缘衍射,碰到天花板后反弹,与直射声相互干扰,形成梳状滤波,还会在500-1000Hz甚至更高频段出现扬声器边界效应(SBIR),严重影响音质。

而Perlisten S3ic是专为吸顶优化的带角度扬声器,拥有良好的高频响应与扩散性,能精准指向听音位置,且无衍射问题;同时具备独立箱体,单元、分频器与S4i一致,无品质妥协。
五、吸顶扬声器的数量:4个起步,6个更优
对于吸顶扬声器的数量,Matt的建议是4个是实现“真正对象声像移动”的最低要求,通常采用“前2后2”布局,覆盖天花板前后区域,满足入门级Atmos 内容的播放需求;6个则是更值得的升级选择,原因在于:当前Atmos混音质量不断提升,能更好地利用动态对象,且未来AI技术可能会更充分地发挥多声道优势,6个吸顶扬声器可细化声场,减少声音移动时的“跳跃感”。

他同时建议:若预算有限,选择4个高品质吸顶扬声器比6个廉价产品更合理;若条件允许且不降低扬声器品质,6个吸顶扬声器更佳,而9.1.6系统是多数客厅或影院的理想配置。对于那些争论吸顶扬声器位置优劣的观点,Matt提出质疑:这些观点是否基于实际盲听对比,还是单纯的主观臆断?他强调,自己的系统虽吸顶位置非最优,但实际听感依然出色。
六、实际试听体验:从电影到音乐的沉浸式表现
Gene与Matt在影院中进行了试听,体验了Perlisten系统的实际表现。在播放电影《壮志凌云2:独行侠》时,F18战斗机的引擎轰鸣、加力燃烧室启动音效极具冲击力,Gene直言“感觉和汤姆克鲁斯一起坐在驾驶舱里”,所有声音围绕四周,形成“声音气泡”般的沉浸感。对比流媒体与Kaleidescape播放器,后者的高码率音频让狗斗场景更引人入胜。同时,无论在 “皇帝位” 还是其他座位,音效一致性都非常好,这得益于Perlisten系统的DPC阵列技术及对声音的精准控制。

在另一部电影《地心引力》中,Perlisten音响的表现同样出色。尤其是Matt重新在Kaleidescape上下载该片后试听,对乔治克鲁尼的台词表现印象深刻——过去的系统中,台词在不同声道间过渡时音色会变化,而Perlisten系统能保持音色一致,完美展现了扬声器的中性与连贯性。

音乐方面,Perlisten系统在《Hans Zimmer – Live in Prague》现场演出中成功还原了音乐厅的空间感,呈现出清晰的乐器定位和宽广的声场,令聆听者仿佛身临其境。
值得一提的是Perlisten扬声器的动态优势:调高声压时,它们听起来反而更好——多数扬声器调高声压会出现压缩、失真和刺耳感,而Perlisten扬声器动态范围极大,对这个房间而言“甚至有些过大”,调高声压时离失真上限仍很远,且因无压缩,聆听者往往“意识不到音量有多高”,仅能感受到声音的真实与震撼。
七、总结
Matt的影院虽然受到预算限制,且存在吸顶扬声器位置不够理想等问题,但整体声音很出色。通过Perlisten 7.6.6系统的合理配置,其动态表现、低频下潜及声场均匀度都能覆盖所有座位,增加的Perlisten扬声器更是将沉浸感提升到了新维度,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能带来出色体验。
归根结底,“并非所有的扬声器安装在全景声影院都有一样的声音表现”,吸顶扬声器的品质及其与系统其他部分的适配性,直接决定了全景声体验的优劣。Perlisten扬声器凭借DPC阵列技术的精准控制、全系列产品的一致性,即便7.1.4配置也能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若有空间和预算,9.1.6系统将带来更极致的享受。